日前,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的2017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及中國循環經濟展覽會在京開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新時代開啟循環發展新征程,國內外循環經濟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成泵業產品:潛水泵
循環經濟(cycliceconomy)即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該理論在9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國,學術界在研究過程中已從資源綜合利用的角度、環境保護的角度、技術范式的角度、經濟形態和增長方式的角度、廣義和狹義的角度等不同角度對其作了多種界定。轉子泵
當前,社會上普遍推行的是國家發改委對循環經濟的定義:“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衛生泵
循環經濟在中國
早在2004年就有學者指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方法主要是物質流管理,這與德國在2004年之后的環境政策新理念相吻合。循環經濟主要的實踐形式開展在企業、產業園區和社會三個層面。企業層次上的清潔生產方式能夠實現企業內部的原料循環利用和能量階梯級利用,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包括企業之間搭建生態產業鏈條和建設共享的能源、水等公共資源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層面上,我國學習日本的“靜脈產業”,積極建立回收、再利用和資源化各類廢棄物的產業,在消費領域積極倡導資源能源節約、合理消費和綠色消費。液下泵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是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必由之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基石。過去五年,由于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循環經濟發展遇到了一定困難。
但是,在以為核心的黨zhong央正確領導下,循環經濟發展從理論到實踐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在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在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穩定擴大就業、促進綠色轉型、建設生態文明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2.3萬億元,解決就業約3000萬人,回收各類廢舊資源2.6億噸,與利用原生資源相比,節能近2.1億噸標準煤,減少廢水排放90多億噸,減少固體廢物排放12億噸。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wei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在本屆循環經濟展上表示,新時代,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正當其時。油泵
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資源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就在于堅持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發展與保護協同共進。只有這樣,才能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提供更多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循環經濟于制造業
作為裝備制造行業,其循環經濟的zui直接的體現就是再制造。讓廢舊產品通過技術手段進行修復和改造,重新煥發生命活力,這就是再制造過程。再制造生產與制造新品相比,可節能60%、節材70%、節約成本50%,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排放量降低70%以上,而性能和質量達到原新品的程度。
再制造行業在我國已經發展了很多年,諸多技術已經較為成熟,相關的鼓勵政策也很多。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智能再制造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表示,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加快發展再制造、智能再制造(以下統稱智能再制造),進一步提升機電產品再制造技術管理水平和產業發展質量,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增長。
我國作為制造大國,機電產品保有量巨大,再制造是機電產品資源化循環利用的*途徑之一。我國再制造產業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以尺寸恢復和性能提升”為主要技術特征的中國特色再制造產業發展模式。在再制造產業發展過程中,化、智能化的生產實踐不斷涌現,激光熔覆、3D打印等增材技術在再制造領域應用廣泛,如航空發動機領域已實現葉片規?;僦圃?,醫療影像設備關鍵件再制造技術取得積極進展,*再制造盾構機完成首段掘進任務后已順利出洞。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近十年的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示范、產品認定、技術推廣、標準建設等工作基礎上,亟待進一步聚焦具有重要戰略作用和巨大經濟帶動潛力的關鍵裝備,開展以高技術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為核心特性的智能再制造,推動深度自動化無損拆解、柔性智能成形加工、智能無損檢測評估等智能再制造共性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與產業化推廣。推進智能再制造,有利于帶動綠色制造技術不斷突破,有利于提升重大裝備運行保障能力,有利于推動實現綠色增長。
我國制造業全面貫徹黨的19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落實《中國制造2025》,加快實施綠色制造,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聚焦盾構機、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醫療影像設備、重型機床及油氣田裝備等關鍵件再制造,以及增材制造、特種材料、智能加工、無損檢測等綠色基礎共性技術在再制造領域的應用,推進智能再制造關鍵工藝技術裝備研發應用與產業化推廣,推動形成再制造生產與新品設計制造間的有效反哺互動機制,完善產業協同發展體系,加強標準研制和評價機制建設,探索智能再制造產業發展新模式,促進再制造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到2020年,將突破一批制約我國智能再制造發展的拆解、檢測、成形加工等關鍵共性技術,智能檢測、成形加工技術達到先進水平;發布50項智能再制造管理、技術、裝備及評價等標準;初步建立可復制推廣的再制造產品應用市場化機制;推動建立100家智能再制造示范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服務企業、信息服務平臺、產業集聚區等,帶動我國再制造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